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舞文弄墨 5 0 11 小时前

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23)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七十一

二十七八岁时,余曾以落魄之身独游于峨眉、乐山等处,特别在峨眉山中待了好几日,头戴晴雨两用草帽,身披蔽雨塑料膜衣,“杖黎徐步”,以完“游历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夙愿。当日那烟雨漫山、空林冷寂的景象,实是在原本苍凉落寞的心间留下了至为深刻的记忆。记得当时独自徘徊在清音阁上,还吟了这么两句:“清音阁内知音少,峨眉山下冷杉多”。多年后再写此景,亦努力发掘当初这般感受。因这清音阁、“牛心亭”皆堪称是中华名景,景物本身不消说了。唯不知是否将那烟雨迷离中物茂境深的“雄秀”之感连同个人特定心情揭示到位?昔日先辈画家李可染亦曾写牛心亭小景,着力点是为炎暑中的一片清凉,同时有艺评家黄苗子先生作文评介,二者俱在青年达某心间留下至深印象。今日达某自画自评自游之感,也算别是一番风味罢。
附当日所留照片一帧。


七十二

知青生涯中“烧”这一琐屑俗事,当日真正叫达某伤透了脑筋,竟至于至今咱见了什么易燃好烧的柴草,这心头不禁都有着一种极其亲切之感。“拔谷桩”这活儿是当时年年必干之事。割谷之后,住房附近的田儿指给你几块,限时(因要翻耕这田)必须将割剩的谷草连根带兜拔出,所拔根兜就归你作燃料了。即使有这湿谷桩烧——因那段时日天多阴雨——其苦亦可想而知。当然毕竟比没有它要好得多啊……唉,趁暂晴之际连夜赶拔这谷桩的那点情味,真的堪称是永志此心!如这《谷桩》一画所示:昏朦月色下,寂静的野田中,耳间只闻竹树摇风与村落犬吠,这人便全力以赴,或割或背,一阵猛干……后有一小诗,此录之如下,聊供读画参考——

月田谷桩

霪雨暂停森黑夜,久违明月照长田。
俗生每为缺柴苦,趁此清辉舞钝镰。


七十三

这是一幅没任何故事可言的画。乡郊水岸边,秋潦将小渡旁几块参差生着稻草的田儿都淹着了。周围是平平常常的山冈与细弱的各色杂树。土坡上落寞地有着一座白色房儿。一舟子立于泊船之上,双手把舵,举头向天,——是在高声唤人,或是在信意长歌?皆不得而知。唯有这人本身处于寂天之下的这份洒脱自在逍遥,却应是有目共睹。题作“归棹”。——是方归,抑或是归之又将去?亦不得而知……


·一个画者在现世生活中对“艺文之趣”的寻觅与体验·
(总 1115 篇之第 71、72、73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0人觉得很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