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州之间的“战争” 袭击发生后,100名参议员中有98人推动对美国人进行前所未有的监控。执法人员被允许在未经房主或居住者同意、不知情的情况下搜查住宅和企业。运输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推出了侵入性的安全要求和机场安检流程。2001年至2011年期间,移民驱逐率上升了100%以上。 像9·11这样的威胁会导致(社会管控)暂时趋严,但在这些国家悲剧发生后的几年里,显著的宽松加速蔓延至全国:美国各州以及美国最高法院推动了同性婚姻(合法化);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还是有着外国血统的黑人总统)当选;毒品相关法律在全国范围内放宽,等等。然而,事实证明,(社会管控)很快又将迎来一轮趋严。 特朗普如何打出“管控牌” 松紧理论为美国历史上最具震撼性的事件之一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2016年,商人兼真人秀明星唐纳德·特朗普看似逆势当选总统。 虽然特朗普不是文化心理学家,但他直观地明白,威胁会让公民的思维变得紧绷,进而使他们渴望强有力的领导人来应对这些威胁。他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威胁氛围:在2015年到2016年的竞选集会上,特朗普向不断壮大的支持者群体警告称,美国正处于灾难的边缘。他列举了诸多不断升级的威胁,比如墨西哥人跨境带来暴力、全球贸易协定和移民抢走工作、激进的穆斯林在美国本土谋划恐怖活动,以及中国在“掠夺”美国。在整个竞选过程中,他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他有能力恢复 规则制定者,规则破坏者 的社会秩序。“唯有我能解决(问题),”他向美国民众宣称。特朗普利用了对严格秩序的心理诉求,一路铺就通往白宫的道路。 在2016年大选前的几个月里,约书亚·杰克逊、杰西·哈林顿和我开展了一项全国性调查,旨在探究特朗普支持者的想法。来自美国各地、跨越人口统计学界限(性别、地区、政治派别以及种族/民族)的550名美国人,回答了关于他们对美国面临的各种外部威胁(如“伊斯兰国”和朝鲜)感到多恐惧的问题。他们还对旨在衡量其对文化严格性诉求的陈述做出回应,比如他们是否觉得美国过于宽容或限制过多,以及美国的规范是执行得过于严格还是不够严格。最后,他们被问及对监控、大规模驱逐等政策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不同政治候选人的支持情况。 结果很能说明问题:那些觉得国家面临更大威胁的人,更渴望文化上的严格秩序。这种渴望反过来,准确预测了他们对特朗普的支持。事实上,对严格秩序的渴望,比其他衡量指标更能预测对特朗普的支持。例如,对严格秩序的渴望预测投票给特朗普的准确率,是其他常用威权主义衡量指标的44倍。对外部威胁的担忧,也预测了对特朗普所倡导的诸多议题的支持,比如监控清真寺、建立美国穆斯林登记册、驱逐所有非法移民。或许不出所料,特朗普在“严格”的州(即公民感觉受到威胁最大的州 )获得了最多支持。 显然,即便在一个我们自认为是理性选民的时代,2016年的大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原始的文化本能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受文化力量塑造,还因一名能够利用这些反应的候选人而被触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