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0

三下乡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薪火如歌实践队

天涯杂谈 4 0 5 小时前
踏红色足迹,探文化传承新径
  近日,实践队员们分别前往黄埔军校和山东省博物馆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探索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汲取奋进力量。
探寻黄埔军校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踏入黄埔军校,古朴的 “陆军军官学校” 校门,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实践队员在此驻足留影,试图透过这扇 “窗”,回溯往昔风云。这里曾是无数革命青年奔赴理想的起点,如今,往来游客的脚步,依然在延续对历史的叩问。展区内,一组雕塑定格了黄埔学子研读史料、共探革命道路的瞬间。粗糙的泥质纹理,还原着岁月的质感;专注的姿态神情,复刻出先辈的“青春模样”。实践队员凝视雕塑,与背后密密麻麻的历史文字呼应,仿佛看见百年前,年轻的黄埔师生在艰苦环境中,捧着油印教材钻研革命真理、为民族命运热烈争辩的场景。这些雕塑与史料,让抽象的“革命岁月” 变得可触可感,队员们由此理解:黄埔精神的内核,藏在先辈们对信仰的执着里,藏在为家国舍身求变的勇气中。
展柜里,1924 年出版的《新广州名胜风景》与裴树凯回忆材料,是解码黄埔精神的 “历史密码”。泛黄书页里,黄埔军校的建筑轮廓、革命记忆的文字记录,串联起办学初心与历史贡献;手写材料中,亲历者的点滴叙述,让 “爱国、革命、奉献” 的精神具象化。实践队员细品文物,从印刷品的油墨香、手书的笔锋里,触摸到先辈的温度 —— 这些真实可感的 “历史碎片”,不仅佐证了黄埔军校的历史价值,更让革命精神从 “概念” 落地为 “共情”,成为队员们后续传播红色文化的 “生动素材”。
考察山东博物馆红色展区 探究数字化传播新路径
为全面了解数字化传播效果,实践队员们在山东博物馆红色展区展开随机访谈,对象涵盖 30 名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 “建党伟业 创榛辟莽” 主题展区,队员们重点观察了数字化设备的应用 —— 触屏互动台、多媒体展示屏等,能让观众自主查阅党史故事、地图轨迹。访谈中,一位 “00 后” 观众兴奋分享:“以前觉得红色历史很遥远、很枯燥,但这里的 3D 文物展示、地图互动,能跟着革命轨迹‘走一遍’,像红船故事、济南早期党组织发展,一下就鲜活了!” 数据显示,超八成青年观众因数字化手段提升了参观兴趣,也让党史知识传播更具代入感。
在 “苦难抗争 劳工神圣” 展区,数字化与传统展陈融合的设计,成为实践队员调研的另一重点。液晶屏幕循环播放劳工运动影像,配合 “劳工神圣” 牌匾、历史照片,让观众直观感受工人阶级的奋斗历程。访谈老年观众时,队员发现:尽管部分老人对触屏操作不熟悉,但展区里 “视频 + 实物 + 文字” 的复合呈现,仍让他们驻足。一位退休教师感慨:“老照片、老物件是回忆,视频能补上当年的‘场景’,年轻人看了也能懂,这种结合真好!” 这一发现,也让实践队员更清晰认识到 —— 数字化传播需兼顾不同年龄群体,传统与创新融合才能覆盖更广受众。
“拥军执政 奋勇向上” 主题展区,以实物模型、历史照片、荣誉锦旗搭配展板,呈现山东执行中央政策的实践。实践队员在调研中发现,这类 “沉浸式场景 + 史料实证” 的展陈,让观众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
此次黄埔军校与山东博物馆之行,薪火如歌实践队以 “实地走访 + 专题考察” 双线并行。在黄埔,从校门凝视到文物解码,完成对革命精神的 “实景共情”;于山东博物馆,借数字化观察与受众调研,明晰红色文化传播的 “创新路径”。

──── 0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
返回